乡村见闻与家庭回忆
书接上回。
酒席,正式开始。
就在村口饭店里,最初我以为是流水席。
不是。
统一开饭。
我们这桌主持是张萍现任老公的二叔,坐在C位的是个很有气场的大叔,老家就是这个村的,张萍老公要喊爷爷,二叔也要喊叔。
但是,年龄不大,感觉也就是60岁出头。
刚退休。
介绍时,说是XXXX副主席。
不知道是镇级的还是县级的,过去公章都在村里保管,后来怕村里乱盖公章,就统一保管在镇上,去年我帮闺女去开个证明,我卡着点去的,结果工作人员告诉我,负责保管公章的X主席还没来。
这俩字,突然在乡镇上听到,觉得好反差?
就你,也能叫X主席?
不过,我也听习惯了,尤其是我去找作家签书,凡是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,基本都会被喊X主席,因为他多兼任当地文联主席。
当时,二叔安排我坐副主宾的位置,理由是一边是沂南,一边是沂水,防止偏了,我拒绝了,主要是咱年龄太小,有长者,选不着咱,这种场合,更适合按照辈份。
张萍老公的辈份应该很小。
副主宾的位置也是一个爷爷,但是很年轻,感觉跟我们差不多同龄人,养猪的,有两个现代化猪场,说是一个猪场投资四五百万,众人觉得,哇,投资这么大?
在养殖领域,四五百万约等于毛毛雨。
这种场合,即便是有人喝酒,也喝不多,毕竟不是什么好事,我们是来奔丧的,所以就是完全按照正规流程走,主家带几个酒,然后回敬一下,就开始上饭,吃完就可以走了。
为什么酒桌上的话题全是国家大事?
因为,除了国家大事,这种场合聊什么都不合适。
而且,国家大事容易破冰,我们这一桌其实是三大派,有张萍老公家里比较德高望重的,有张萍在沂南的几个朋友,我们算是张萍的同学。
彼此都不熟悉。
只能聊这些话题。
我们桌,散席特别早,然后就各回各家,主席与猪崽是搭另外一个朋友的车来的,另外一个朋友貌似要跟着去墓地下葬,要晚一点回,我们桌的主持就想摇人送他们俩。
我毛遂自荐了,我回沂水,正好顺道。
二叔表示感谢。
我那个青储同学不顺路吗?
他不。
他在我们乡镇住,翻过浮来山就到家了。
猪崽邀请主席去看看他的养猪场,主席的意思是咱搭人家小董的车,别耽误小董同学的时间……
我说,我也很感兴趣。
就顺路去了。
咱不说养的如何,至少很规范,进场前要更衣,要喷淋消毒,不是说洗澡,就是过一个喷雾装置,其实这都是走过场,真正规范要提前一周不能吃猪肉,另外必须要脱光洗澡消毒再过。
他养的是特大猪。
二次育肥。
我问,这么热的天,是不是要做降温处理?
猪崽说,是的,但是太极端了也不管用,最近几天,哪天也热死几头。
我说,最近猪肉价格开始抬头了,牧原股份在大涨。
猪崽说,我也是看中了这波行情。
主席问,有补贴吗?
猪崽说,有,但是,你知道,现在到处都没钱……
我说,我突然想起来了一个事,春节时,我在老家养鸡的同学跟我讲,沂南这边有做二次育肥的,半年赚了1个亿,不会是你吧?
猪崽说,不是我,我刚干了没多久,这是南蛮子建的厂,最初骗补贴的,一直闲置也不是事,就流转出来了,你说的应该是莒南那边的,他们那边做二次育肥的多,猪拉过来的时候正好是低点,一个拉升,卖了。
我说,主升浪。
猪崽说,是的。
我在这个猪场转了一圈,我的直觉是,这应该是猪崽养的第一批或第二批猪,因为他完全是个外行,不会是骗补贴的吧?
他的主业是收姜+囤姜。
核心是瞅准行情,要对这个行业有敏锐的嗅觉,能预判涨跌,赵德发老师写的《白老虎》就是写的这个群体,种蒜的,囤蒜的,炒蒜的。
就是实物期货。
我们有个邻居就是搞生姜贸易的,据我媳妇讲,超级有钱,两口子都开着百万豪车,不知道是做的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。
确定性是什么?
种植或贸易,不赌不猜,长期在线。
不确定性是什么?
或做多。
或做空。
纯粹是期货玩法。
把猪崽放下后,我们继续去沂南。
猪崽的玩法就是标准的不确定性,他表面是二次育肥,本质是炒期货,只是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不直接做多猪肉或养殖ETF?是因为不会开户?
有这种可能。
毕竟,他那文化程度,也搞不了这么复杂的玩意。
觉得二次育肥是看得见,摸得着的。
他这里,应该经常有人来参观,从脚套与头套就能看出来,用的很频繁,并且有专职负责讲解的,女性。
为什么我判断是第一批或第二批呢?
因为,很多功能并不完善,披着现代化养殖的外套,其实就是传统养殖模式,包括猪粪的味道也很大,2010年,我参观过一家实验室级别的养殖基地,主养人是从荷兰请回来的养猪专家,老家青岛的,父子俩一起回来的,享受特殊津贴的,记得我写过专题,当时是儿子招呼的我们,儿子给我们看他在深海钓鱼的一些照片,办公室挂了一个1米8长的标本,他自己钓的,那次我们去就被通知,提前一周不能吃猪肉,进场必须要规范消毒……
有几个点,印象很深。
A,养猪基地在郊区,但是也算市区,要放在今天,环评手续都批不到,另外,味道以及声音控制的多好,周围人都不知道这里是一家养猪实验基地。
B,当时老板跟我们讲,就这个标准的猪肉,10年内走不上老百姓的餐桌,当时我觉得不可能,但是,现在15年过去了,我们依然吃不到那个标准的肉,他们是直通北京与上海。
C,科学饲养的根本是什么?第一,卫生。第二,计划繁殖。第三,用饲料来控制肥瘦比以及口感。
D,那天给我们吃的是全猪宴,有个蒸猪头,拿刀把整个猪头切了一个个十字花,用叉子可以直接叉着吃,超级好吃,那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猪肉,颠覆了所谓的小时候的味道,怎么描述呢?就是猪肉该有的味道。
难道,现在牧原养不出这么好吃的肉?
技术上,没有问题。
但是,现在的养殖企业,追求的不是口感最佳,而是料肉比,猪肉10元一斤,若是15元的饲料才可以喂出最佳口感,猪企肯定不做。
当时,是阿俊姐带我去的。
开眼界了。
原来,有些东西,真的是物理绝缘的。
后来的后来,我跟养殖圈越来越熟悉,包括我自己也投资养殖ETF以及入股养殖基地,我跟这些朋友聊起这个事,他们多认为不可能。
怎么理解呢?
就是陶渊明回去跟朋友讲,发现了世外桃源。
朋友觉得,胡扯!
从猪崽基地离开,继续朝沂南方向走,我跟主席上车后,我闻着车内都一股猪屎味,我小的时候,我们家就养猪,记得我写过,上世纪80年代,万元户都能戴大红花的年代,我们家一栏猪都能卖1万元。
从而,我们家格外的臭。
我爹身上永远是臭的。
例如,吃饭的时候,我爹在猪圈里铲猪粪,他会直接穿着沾满猪屎的靴子坐下吃饭……
从小,我们就笼罩在猪粪的味道下。
读小学三年级时,来了大学生支教,她挨着家访,当时我是班长,让我带着,但是到要家访我们家的时候,我死活不让去,因为我们家太臭了。
我自卑。
后来,别的同学带去我们家的。
老师在本子上写着,家里主要养猪……
为什么我会看中我前妻,因为我前妻的家里永远是干干净净的,那时我们跑校,我前岳父去学校门口接我前妻是骑着那种1万多的本田摩托,她家离学校几百米,都要车接车送,我们离着几公里都是自己跑。
我第一次去她家的时候,感觉不是一个世界的人,她家的小组合家具以及沙发上都盖着那种白色的纱布,电话上也盖着。
到处都擦的干干净净的。
我前岳母给炸小鲳鱼,让我们自己吃,他们不打扰,那时刚认识,还没确立关系,做父母的对孩子以及孩子的朋友就如此的尊重,要是我父母?还给你们做饭?你们算老几?那时我们家就没见过小鲳鱼。
我前妻到我们家干了什么骚操作?
我们家的地板是用红砖铺的,年代久远以后,成黑色的了。
窗户也是黑色的。
她去镇上买了刷子与洗洁精,硬是把我们家地板从黑色给刷成了红色,玻璃也给擦的铮亮……
就因为这一点,二姐坚决反对。
二姐的理由是,人家是城里孩子,咱是农村的,真结了婚,人家生活不惯,咱就是两个阶层的人。
反对归反对。
怀孕了,就没办法了。
大家反过来了,生怕我反对!
闺女小时候,我不让我娘给看,理由就是我娘卫生习惯都不合格,前妻也不好意思说,何况人家前岳母来照顾闺女更加的得心应手,不喊你们你们别凑热闹,我在外面上大学,闺女就搬回她家了,这就是为什么闺女从小跟着姥姥姥爷长大的缘故,爷爷奶奶是因为不合格,没捞着看,我娘肯定嘴上不能吃亏,村里有人阴阳她,她就反击,再怎么着,也姓董。
为什么现在闺女不去爷爷奶奶家吃饭或睡觉?
也是类似的原因。
有次,可能是我写这个事,让我爹读到了,我爹见到我以后,略生气的抱怨了几句,意思是我们年龄大了,伺候不了你们了,你们没事愿意出去吃就出去吃,愿意出去住就出去住,别到我们家了,我和你娘年龄都大了,伺候不了了。
读初中时,老师让我喊我爹去开家长会。
我没让去。
我怕我爹身上依然有猪粪的味道。
我从小学到大学,我爹从来没送过我,我们家在河的北边,学校在河的南边,一下大雨就过不了河,村里就有青壮年去挨着把孩子背过河,我爹从来没去过,他坚信我们淹不死。
初中,有次我发烧,打了一天针,我爹用自行车驮着我,要把我送到学校。
离学校还有几百米,我就不让了。
所以,父母邋遢了。
子女都嫌弃。
我儿子读私立学校,有时我爹我娘去操场外面看他们做课间操。
只要看到爷爷奶奶。
老师就让我儿子跟爷爷奶奶打招呼。
儿子就觉得好尴尬。
从那以后,我爹我娘也不去了。
读高中时,人家的父母会去送饭或看看,我爹我娘从来没去过,唯一一次去接我,是高考完后,我坐车回乡镇,我爹在桥头等着我,推着他那个破自行车,问我书呢?我书都卖了……
为什么我对孩子也很佛系?
我觉得,祖传的。
我爷爷管我爹吗?
从来不管,也不过问,我写过一个细节,我们家失了火,我爷爷家前面的邻居拎着桶就往我们家跑,我爷爷知道是我们家失了火,也没来。
多牛逼的定力?
古代乡绅什么样,我爷爷就什么样。
儿女,从来没有一个敢反驳一句话的,我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,我哥我姐他们只能睡地铺,我是唯一可以睡床的,超VIP待遇,但是,即便如此,我爷爷奶奶家任何东西在没有得到允许前,我也不敢触碰,例如我爷爷奶奶家的橱柜以及抽屉,我从来没敢打开过。
古代乡绅不仅仅对外有权威性,家庭内部更是如此。
我爹敢跟我爷爷大声说话吗?
绝对不敢!
而且,任何人在推大门的同时,必须先喊。
当时,我前岳父一听,是要跟我们家结亲,他知道我爹,但是不熟悉,他知道我爷爷,觉得像我们这么严苛的家风,孩子肯定没问题,绝对是个过日子的好手。
没想到,我是个反差。
比谁都浪。
为什么我哥总是训斥我?
他也觉得很奇怪,我们这么好的家风,为什么出来了一个你?
有一说一,我爹在他的同龄人里,属于比较现代的,爱学习,接触的人也多,这要看跟谁比较了,跟同村的同龄人比,是如此。
记得,我签书的时候写过一个观点,国内这些知名大作家多是我爹的同龄人,相比他们,我爹仿佛压根没活过。
他们的人生,完全是两个维度的精彩。
我爹仿佛活在一个胶囊里。
这些大作家的生活呢?
多是开放的。
没有一个作家是闭塞的,闭塞也成不了作家。
最近,抖音上不是有个农民工写的《我的母亲》很火吗?封神了,很多人说可以媲美朱自清的《背影》。
我读了一遍。
依我的经验,我的判断是,一个农民工,写不出来。
哪怕你说他是乡村教师,我都信。
你说是农民工,我就是不信。
很多领域是需要厚积薄发的,需要基本功的,农民不具备这种基本功,每个村里都有个文艺青年类型的农民,例如《乡村里的中国》里的杜深忠,他会弹琵琶,喜欢写书法,也喜欢写散文,还想过考大学当作家。
就是这篇作文的功力,杜深忠也写不了。
我能写的了吗?
我也写不了。
什么人能写的了?
AI能写的了。
传统的记者、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,能写的了。
那,为什么网友还信?
因为,网友坚信,高手在民间。
别说农民工了,就是有人咨询,不怎么爱学习,少年成名,写了几本小说,这种最终都被扒出来全是假的。
文学是需要基本功的。
不存在一个人学习不好,而文笔很好。
不可能。
学习不好就有学习障碍。
有学习障碍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……
为什么没人质疑?
官方都转发了,谁质疑谁找死。
我只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评判,这个事堪比什么呢?我爹一天学没上过,拿过高考数学试卷就考了90分……
情感表达,文学输出,这都需要训练,我爹说莫言写的事情他都知道,但是你让我爹去讲述呢?他一段都讲不出来,根源是什么?
没有训练过输出。
没有建立稳定的输出模型。
一个农民工大叔,突然成了余秋雨。
不可能的事!
有人说,若是真有人能写这么好,咋可能去当枪手呢?
你真以为写的好吗?
韩寒的《三重门》写的好吗?是因为说他是高中生才觉得写的好,有了超出他年龄的成熟。
农民工,真的会想母亲吗?
你想多了。
农村人的一大典型特点是,冷漠。
对所有关系冷漠。
思念、触景伤情这些细腻情感,也是需要仓廪实的。
扯远了,回归正题。
送下了猪崽,我送主席回沂南。
主席问我,有没有兴趣到我园子看看,我种了一些花花草草。
我说,好。
之前,我写过这个细节,他们这一代人,多有土地情结,八项规定之前,县城周围的果园以及风景秀丽的区域,如沂河两岸或水库一圈,都被县城里的达官贵人搞成了一个个庄园。
在县城里,若是你没有一个庄园?
那,你不够高级!
我也有过,100多亩。
及时,祛魅了。
小一点的,一般都是纯玩的,例如城东的那些果园,一家就是十亩八亩,有种苹果的,有种樱桃的,庄园主不是三甲医院的主任就是类似级别的人,大前年,我养殖老铁还买了这么一个小庄园,花了150万,理由就是周末陪孩子去玩耍的,当时我极力反对,现在50万应该也没人要。
大一点的,已经不能纯玩了,因为土地有成本,基建有成本,年年都投入,无底洞,咋弄?只能去想一些副业,要么开饭店,要么搞绿化用树,要么搞民宿,有的甚至养起了知了猴。
所以,主席说他有这么一个园子,我觉得很般配。
路上,他给我解释,这个园子是怎么来的,是一个90后老板投资的,他自己对园林造型之类的比较有研究,退休后没事干,就帮着打理着,给他开工资。
我表示,理解。
我把这些理解为了,他在掩饰。
园子不大,有个小屋,小屋里没人,但是装修的很好,一共三间,中间是个客厅,西边那间是老板的办公室,他在东边的办公室,我问可以随意参观吗?他说随意参观。
我转了一圈,老板的确是个90后,而且喜欢上课。
头衔也搞了不少。
办公室后面是各类大合影。
办公桌后面的那幅画是范曾的鬼谷子下山,我怎么看都觉得是假的,原因是,这个破地方,配不上这幅画,我问主席,这画是真的吗?
他说,是真的,但是不是范曾的,是范曾徒弟的,下面有落款,你看看。
我一看,果然是。
我问,老板经常来吗?
他说,基本不来。
屋子一圈搞的非常好,有奇石,有流水,而且房子有三面是玻璃墙,他们这里主要是小叶紫薇,跟我讲,这些看着比较大的,造型比较好的,一棵都要20万+。
又一个期货玩家。
主席跟我讲,董,你弄上两棵回去,明年不翻倍你找我,现在他们都在炒这个,抱团炒,我们这边很多人都买了回去栽着,明年卖的。
我说,我没地方栽呀。
他说,院子也可以啊。
我以为他跟我开玩笑,只是调侃。
没想到,他是很认真的推销,推销的不是小叶紫薇,而是发财的机会,说为什么这个今年突然火了,就是因为寓意好,发财、健康。
带我去看了看树坑。
都是今年挖走的。
哈,忽悠我炒树?我又不是没搞过?我搞过100多亩,比你们这个规模都大,谁都不知道明天是什么行情,谁若是拍着胸脯打包票,百分百骗子或疯子。
另外,你何必卖给我?
直接明年再卖就是了。
从园子里出来,送他回家的路上,我半调侃了一句,那不该卖,明年就翻倍了。
他说,老板就是不让卖,一般知根知底的朋友,我都让弄上三两棵就当投资了,现在生意多难干,这个再怎么着,赔不了。
我说,2008年,当时有朋友喊我做大红紫薇,我对紫薇还是略懂一二的。
他说,你说的跟咱家这个不是一回事,咱这个叫沂蒙山紫薇,比小叶紫薇叶子更小,花期更长,生长速度更慢,从而价格一路攀升,有钱人的专属。(后续,回来后跟健身房的朋友聊起了这个小叶紫薇,一位搞园林的老大哥跟我讲,老头说的没毛病,是真事,他今年去郯城看中了一棵,谈好了价格,交了定金,结果去挖的时候,老板死活不卖了,退双倍定金。看来,这玩意是山东版的比特币……)